台港等地“秋台连发”,今年台风有何异常?
2024/12/15 | via. 媒体  英国广播公司网站
全球气候反常,今年过了“立冬”之日的11月中旬,多地仍在放台风假,引起关注。
位于太平洋西北侧的地区,正在经历史上最多台风的晚秋。台湾自有气象记录以来,66年来首度在11月出现“四台共存”,香港也挂上“史上最晚”的八号风球,停班停课。是什么造成异常现象?和全球暖化、气候变迁是否有关?以下将从数量、推测原因、影响区域这三大面向,解答今年的台风之谜。
菲律宾、日本、中国东南沿岸等地,几乎每年都难逃台风灾害。这是因为西太平洋产生的热带气旋一般在菲律宾以东海上形成,台风随着高气压边缘,往西至西北方向行进。
根据台湾地区1991年至2020年的统计数据,每年西北太平洋平均生成25.4个台风,多集中于7到10月,占了全年生成数的七成。2024年至今,有25个台风生成,并没有特别多。“今年台风数量没有变多,但重点是秋天,9到11月的生成数量偏多。”台湾“气象署”气候预报科科长罗资婷说。
2024年11月18日,菲律宾新怡诗夏省卡巴那图市,超强台风“万宜”过后,人们登上救援船逃生。
以11月“四台共存”的现象为例,11月12日卫星云图清晰可见四个台风——由西到东分别为银杏、桔梗(国际称为TORAJI)、天兔、万宜,分布范围从越南东部,横跨到太平洋上的美国属地关岛。
但台风在海上生成后,不一定对陆地构成影响,主要视乎其路径。台湾方面的资料显示,平均每年有3至4个台风对台湾陆地造成影响——有些是台风中心登陆,有些是中心没有登陆但其外围的暴风圈为陆地带来风雨。以往10月已是台风季尾声,但今年10到11月还有两个台风登陆,创下有记录以来的新高。
罗资婷解释说,今年生成的台风直扑台湾而来,而且到了晚秋还有台风警报,确实比较罕见,因此“民众会更有感”。
热带气旋在不同地区被称为飓风(hurricane)或台风(typhoon),其能量来源是热带地区的海面,温暖的海水蒸发到空中,形成低气压中心,随着气压旋转起来并形成空气漩涡。
对于今年出现的“四台共存”,香港天文台提供了一个解释。该机构引用初步分析指出,11月上旬,不利于热带气旋生成的副热带高压脊比平常更强,位置也较正常偏北和向西扩展,没覆盖到热带气旋主要生成的区域。这亦使这些热带气旋向西移动,避开了不利于其发展的环境,例如北面较凉海域。
此外,四个热带气旋彼此距离较远,各自有足够的空间发展。至于气候变迁是否对今年不寻常的台风有影响,多名专家认为难下定论,但均认为可能的原因之一是西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升高。
菲律宾大学大气环境学院教授巴他萨(Gerry Bagtasa)表示,以数百年时间尺度来看,近年来西太平洋的海水比以往温暖得多,越暖的海水,会让风力越强、雨量越大的热带气旋得以成形。他指出,从现阶段的研究来看,更强烈的台风未来可能更频繁地出现。
从目前观测到的海温数据可见,太平洋西边较暖、东边较冷,符合美国国家海洋暨大气总署(NOAA)预测2024年下半年可能出现“反圣婴现象”(即拉尼娜)。“反圣婴现象”是指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度异常变冷,一般会提高澳大利亚、东南亚和印度等地的降水量。
与它相反的是“圣婴现象”(即厄尔尼诺),即赤道东太平洋海水异常增温,约每隔2到7年发生一次,东南亚、澳大利亚会出现干旱。值得注意的是,今年进入了“反圣婴年”的气候模式,本应变冷的海水温度仍异常偏高。
以往这个时期,台风生成的位置距离台湾较近,约在东经130度线附近。但今年出现异常,台风生成的位置东移至东经140至150度线一带,离台湾较远,有更多空间可以一路席卷温暖的海水,增强成更具破坏力的台风。
今年秋季,西太平洋各地也很不平静——9月16日,台风“贝碧嘉”登陆上海,这是上海自1949年以来遭遇的最强台风。
10月24日,台风“潭美”重创菲律宾,造成116人丧生、39人失踪。11月12日,台风“银杏”在菲律宾带来强风豪雨,造成土石流。11月13日,台风“桔梗”掠过香港,天文台发出有记录以来一年之中最晚发出的八号风球。
研究大气环境的巴他萨表示,过去20年来,生成于11月、12月的台风数量上升,近年在以往不易受台风侵袭的菲律宾南部地区造成灾情。
台风的异常现象也一路向北延伸至日本。今年8月底,台风“珊珊”侵袭日本,在九州地区带来破纪录的大雨。日本横滨国立大学台风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笔保弘德表示,由于海水温度异常地高,“珊珊”的强度不断增强,造成预测困难,加上其移动速度异常缓慢,这都不是常见的台风样态。
世界气候归因组织(WWA)研究员克拉克(Ben Clarke)分析称,近年强烈台风生成的频率正在增加,而全球暖化导致台风更容易带来致灾性大雨。他研判,随着暖化加剧,强台风数量会更多,而它们吹袭的范围将进一步向北移动,原本不受台风影响的区域会逐渐笼罩在台风的威胁中。
ABOUT / 相关报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