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毅夫:人才、国内大市场、产业配套助力中国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建立优势
2025/05/06 | 作者 张轶骁
摘要: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成为中国独有的机遇。
近日,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、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、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名誉院长林毅夫进行了“中国经济的内在逻辑与新挑战”专题演讲。在展望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前景时,林毅夫表示,人才、国内大市场、产业链配套齐全是中国独有的优势,依托上述优势,到2035年之前,中国经济仍有可能实现5%-6%之间的增长。
林毅夫表示,判断中国未来的发展前景,要看中国发展的潜力有多大,也就是后来者优势还有多大。这种后来者优势便是中国与发达国家的现实差距。2019年,中国人均GDP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是美国的22.6%,相当于德国1946年跟美国的差距水平,日本1956年跟美国的差距水平,韩国在1985年跟美国的差距水平。
与上述三国相比,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成为中国独有的机遇。其特点在于新产品、新技术研发周期短,这意味着资本投入少,人力资本投入多。而中国庞大的高校毕业生群体恰恰形成了人才优势,同时,国内大市场的优势使得任何新产品、新技术只要突破,在国内市场马上可以达到规模经济,硬件方面,产业配套齐全也是中国现有的优势。
林毅夫根据上述三国此后16年内增长的历史经验,并以中国2019年与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来衡量认为,从2019年到2035年,中国应该还有16年8%以上的增长潜力,有可能实现5%—6%的增长;从2036年到2049年,中国应该还有6%的增长潜力,有可能实现3%—4%的增长。
对于老龄化和美国“卡脖子”对中国经济带来的影响,林毅夫表示,大部分我们想引进的技术,美国并非唯一的供应者,其他发达国家也有,可以替代美国市场,真正卡住中国脖子的不是没有,但应该是少之又少。此外,人口老龄化并非黑天鹅事件,如果新进入的劳动力的教育水平比较高,有效劳动可以不下降,而有效劳动的数量是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。
林毅夫笑称,“有人说我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乐观派,我认为我是客观派。因为我讲的后来基本上都成为事实。”
ABOUT / 相关报道